铁犁跨秦
第一章琅琊愁:琅琊郡的春阳刚爬过东山头,赵石就扛着那架磨得发亮的短辕犁,蹲在了铁匠铺门口的青石板上。他身后,七八个农户蹲成一圈,烟袋锅里的火星子在晨雾里明灭,没人说话,只有风卷着田埂上的枯草,打着旋儿飘过。
“赵师傅,真没辙了?”蹲在最前头的张阿伯把烟袋往地上一磕,烟锅子撞出清脆的声响,“这眼看就到播种的时节,再没有犁,咱这坡地可就误了农时啊。”
赵石叹了口气,伸手摸着短辕犁那根被磨得圆润的犁辕——这还是去年从楚地换回来的样犁,琅琊郡里的铁匠铺照着打了半年,胳膊都抡肿了,也只赶出三十多架。可郡里多是丘陵坡地,老式的长辕犁又沉又笨,一头牛拉着都费劲,唯有楚地传来的短辕犁,辕短身轻,转弯灵活,最适合这高低不平的田地。自去年秋天试种成功,农户们都盼着能换上新犁,可他这铁匠铺就四个徒弟,就算日夜不歇,也赶不上百余户农户的需求。
“不是我不赶,”赵石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铁屑,“这短辕犁看着简单,犁头的角度、犁辕的弧度,差一分一毫都不趁手。咱这小铺子,一锤一锤地打,一天顶多成两架,哪供得上?”
人群里一阵骚动,有人急得直跺脚:“那楚地的铁匠铺能不能多打些?咱加价也行啊!”
“楚地离咱这儿千里地,他们自己郡里的农户也等着犁,哪有富余的给咱?”赵石眉头拧成个疙瘩,“我琢磨着,要么,我亲自去趟楚地,看看能不能请那边的铁匠给想想办法。”
这话一出,农户们眼里顿时亮了。张阿伯连忙起身:“赵师傅,要是你能去,咱凑钱给你当盘缠!只要能把犁弄回来,啥都好说。”
当天下午,赵石把铁匠铺交给大徒弟,自己揣着干粮和那架磨旧的短辕犁,搭上了往南去的商队。一路翻山越岭,走了足足十日,才踏入楚地地界。楚地多平原,田埂齐整,远远望去,成片的田地已经翻耕完毕,黑黝黝的泥土泛着湿气,不少农户正赶着牛,用短辕犁在田里穿梭,动作轻快利落。
赵石找了个田边歇脚的老农打听,得知楚地最有名的铁匠铺在寿春,掌柜的姓季,名平,正是短辕犁的改良者之一。他谢过老农,顺着田埂往寿春赶,傍晚时分,终于看到了那间挂着“季氏铁铺”幌子的铺子。
铺子门口,一个身着粗布短褂的中年汉子正拿着一把刚打好的犁头,对着日光端详。他手掌宽厚,指节上布满老茧,额角沁着汗珠,眼神却格外专注。赵石知道,这定是季平了。
“这位可是季师傅?”赵石走上前,拱了拱手。
季平转过头,见他肩上扛着一架短辕犁,衣衫上沾着尘土,便笑着应道:“正是在下,不知兄台从何处来?”
“在下琅琊郡铁匠赵石,”赵石把犁往地上一放,满脸无奈,“季师傅,您这短辕犁好用是好用,可咱郡里多丘陵,农户们都等着这犁种地,可铁匠铺赶不上需求,我这才特地赶来,想请您给指条明路。”
季平蹲下身,拿起那架旧犁翻来覆去地看,眉头渐渐皱起:“这犁的做工还算规整,就是手工打造,效率太低。琅琊离楚地甚远,就算我这边多赶制些,运过去也得耗费时日,怕是赶不上春耕。”
赵石的心一沉:“那可如何是好?总不能看着农户们误了农时吧。”
季平站起身,踱步沉思片刻,忽然眼睛一亮:“有了!咸阳城里有座农具工坊,是朝廷牵头建的,里头有流水线作业,几十上百个工匠分工合作,一天能产出上百架农具。若是能把短辕犁的图纸送去咸阳,让工坊量产,再通过驰道运去琅琊,定能解燃眉之急。”
“咸阳?”赵石愣了愣,“那可是千里之外,图纸送去要多久?量产再运输,能赶得及?”
“放心,”季平拍了拍他的肩膀,“驰道平整宽阔,车马日行百里,再加上郡县接力运输,比咱们这边手工打造快得多。我这就写封信,你带着图纸和信,即刻动身去咸阳,我再派人联系工坊那边,约定‘楚地出图纸、咸阳量产、驰道东运’的方案,定能让琅琊的农户及时用上犁。”
说干就干,季平立刻走进铺子,取出笔墨和竹简,一边绘制短辕犁的详细图纸,标注出犁头的角度、犁辕的长度、犁底的弧度,一边口述,让徒弟记录信件内容。忙活了大半夜,图纸和信件终于完成。季平把图纸卷好,连同信件一起交给赵石:“路上小心,务必把图纸安全送到咸阳农具工坊监造李衡大人手中。”
赵石接过图纸和信件,紧紧攥在手里,对着季平深深一揖:“季师傅大恩,赵石感激不尽!我这就出发,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第二章咸阳忙
赵石不敢耽搁,第二天一早便踏上了前往咸阳的路途。这次他运气好,遇上了一支前往咸阳的官差队伍,便跟着队伍一同赶路。驰道果然名不虚传,路面用夯土夯实,宽阔平坦,车马行驶其上,平稳快捷。一路上,他看到不少商队和运输粮草的车队在驰道上穿梭,心中不禁感叹大秦的强盛。
经过半个月的日夜兼程,赵石终于抵达咸阳。咸阳城巍峨壮观,城墙高耸,城门处守卫森严,往来行人络绎不绝。他按照季平的指引,找到了位于城西北角的农具工坊。
工坊占地广阔,门口挂着“大秦农具工坊”的牌匾,里面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工匠们的吆喝声,热闹非凡。赵石走上前,向守卫说明来意,递交了季平的信件。守卫验看过信件后,便领着他走进工坊。
工坊内,景象令人震撼。只见数十个工匠分成不同的工序,有的负责打制犁头,有的负责锻造犁辕,有的负责组装成型,分工明确,井然有序。一个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正站在一旁,仔细查看每一道工序的质量,他便是工坊监造李衡。
“大人,琅琊郡铁匠赵石,奉楚地季平师傅之命,前来递送短辕犁图纸。”守卫上前禀报。
李衡转过身,目光落在赵石身上,示意他上前。赵石连忙走上前,双手捧着图纸递了过去:“李大人,这是短辕犁的详细图纸,季师傅说,此犁适合丘陵地带使用,恳请大人让工坊量产,以解琅琊郡农户之困。”
李衡接过图纸,展开仔细查看,一边看一边点头:“好犁!此犁设计精巧,辕短身轻,确实适合丘陵地区耕作。季平有心了。”他抬起头,对赵石说,“你放心,琅琊郡农户的困境,朝廷早已关注。既然有如此好用的农具,我们定当全力量产。”
当即,李衡召集工坊的工匠头目,将短辕犁的图纸分发给众人,详细讲解了各部分的尺寸和工艺要求。“从今日起,工坊暂停其他农具的生产,全力打造短辕犁。”李衡下令道,“第一批量产两百架,务必在十日内完成,以便及时运往琅琊。”
工匠头目们齐声应诺,立刻回到各自的岗位,安排工匠们投入生产。一时间,工坊内的打铁声更加密集,工匠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
赵石在工坊里待了几日,亲眼见证了流水线生产的高效。负责打制犁头的工匠,将烧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抡起大锤,几下就打出犁头的雏形;负责锻造犁辕的工匠,按照图纸上的弧度,将铁条锻造成型;负责组装的工匠,将犁头、犁辕、犁底等部件组装在一起,再进行打磨抛光。每个工序都有专人负责,速度比手工打造快了数倍。
期间,李衡也时常来到工坊查看进度,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架短辕犁都符合标准。他对赵石说:“朝廷建立这座工坊,就是为了推动农具的标准化和普及化,让天下农户都能用上趁手的农具,提高耕作效率。这次短辕犁的量产,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赵石听着,心中对大秦的敬畏又深了几分。他原本以为,铁匠铺只能靠一锤一锤地打铁谋生,却没想到朝廷能有如此远见,建立起这样大规模的工坊,让农具生产变得如此高效。
十日的时间转瞬即逝,第一批量产的两百架短辕犁终于全部完成。这些短辕犁通体乌黑发亮,犁头锋利,犁辕笔直,每一个部件都严丝合缝,比手工打造的更加规整、耐用。
李衡看着堆放在工坊院子里的短辕犁,满意地点点头:“很好!即刻安排运输,按照约定的路线,从咸阳出发,经函谷关,过洛阳,到临淄,再转送到琅琊,采用郡县接力的方式,确保在最短时间内送达。”
很快,运输队伍便组建完毕。数十辆马车整齐地排列在工坊门口,每辆马车上都装载着十架短辕犁。车夫们检查好车马,准备出发。赵石也收拾好行囊,打算跟着运输队伍一同返回琅琊,亲眼看着这些短辕犁送到农户手中。
临行前,李衡对赵石说:“赵师傅,此次短辕犁的量产和运输,是‘设计-量产-运输’跨地域农具供应链的首次尝试。若能成功,将来天下各地的优质农具,都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普及,惠及更多农户。你回到琅琊后,要好好教农户们使用短辕犁,让这犁发挥最大的作用。”
“大人放心,赵石定当全力以赴。”赵石郑重地答应道。
第三章驰道疾
运输队伍从咸阳出发,沿着驰道向东行进。马车在平坦的驰道上飞驰,车轮滚动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赵石坐在马车上,看着沿途的风景不断后退,心中充满了期待。
驰道两旁,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驿站,驿站里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接待过往的车马,提供食宿和马匹更换服务。按照“郡县接力”的方式,运输队伍每到一个驿站,就会更换马匹,确保车马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同时,各郡县也会派专人对接,协助运输队伍解决途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运输畅通无阻。
这日,运输队伍抵达函谷关。函谷关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东方的重要关口。关隘处守卫严密,过往的车马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当守卫看到运输队伍车上装载的是农具,又查验了李衡签发的通关文书后,立刻放行,并派人引导运输队伍快速通过关隘。
出了函谷关,便进入了中原地带。这里的驰道更加繁忙,往来的商队、官差队伍络绎不绝。运输队伍的马车插着“大秦农具”的旗帜,沿途的百姓看到后,都纷纷驻足观望,好奇地议论着车上装载的是什么。
“这车上装的是什么东西?看着像是犁。”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诡异深空:我的小破船无限升级 天道无私情 顶级Beta,被AO倒认妻主 高甜来袭,莲花楼里的两个剑神 兽世生存与爱 娇欲恶雌忙捡夫,全员疯批争求宠 凌仙战纪:医道燃血破九域 傅先生,偷偷领个证 霍格沃茨的日常系玩家 娱乐:我小鲜肉,开局杨老板带娃堵门! 名柯观影体:论犯人的多样性 穿成男频文里的极品炉鼎(修仙np) 夜半惊情,霸道妖夫太黏人 诡异末世降临,开局我就加入基地 和高冷学姐不认识,但孩子8岁了 人在末世,收容异常 重生88,带着三个哥分家致富 我是你们白月光?不是绿茶男二吗 午夜围炉茶话会 快把这王位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