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纶道:“自然是要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
商辂道:“整个藏区能说汉语的人都算得上凤毛麟角,遑论四书五经!便是通读的都不多。”
章纶道:“那也不能考佛法。”
徐溥道:“要不考《大明律》?让他们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丘浚道:“土官治土民,压根儿不照《大明律》来;何况那书很厚。”
这是实情,汪舜华想了想,看向皇帝:“经过这次的事,该给那些土霸王立规矩了。皇帝,这件事你来主持,拟定章程,作为藏区遵循的准则,也作为他们考试唯一的内容。文殊皇帝的话,谅他们不敢不从。”
帕竹政权虽然实力强盛,但毕竟只是地方政权,况且造反之后有不少抗命不遵甚至迎接王师的,趁着朝廷无暇顾及,扩充势力,朝廷也只能认了,因此第一批土官的规模不会很大。
然后是藏僧的管理。
明朝对各派僧人赐予封号,等级很多。除了三个法王和五个地方王,还有二个西天佛子、九个灌顶大国师、十八个灌顶国师和数量众多的禅师、都纲、剌麻等僧官。其中大国师为四品,国师五品,禅师为六品,品级不高,但是名头很能唬人。
章纶就愤慨的提出:“番僧乃异端外教,蛊惑人心,汙染华夏;尤其此辈欺罔惑世、縻财蠹政,堪为浊乱圣世之大者。”
夏时正更是慷慨陈词:“西番之教,邪妄不经。从北京到拉萨,涉数万之程,历数岁之久,道途绝无邮置,人马安从供顿?亏中国之体,纳外番之侮,无一可者。”
杨守陈同样愤恨不平:“前者,朝廷宠遇番僧,有佛子、国师、法王名号,仪卫过于王侯,服玩拟于供御,锦衣玉食,徒类数百,竭百姓之脂膏,中外莫不切齿。其间甚至有中原百姓学习番教,以图宠贵。”
用了“前者”,大抵因为汪舜华对这些番僧不感兴趣,执政后就都打发走了,留下的都在四译馆办差,翻译书籍,出使藏区。
但是景泰以前番僧相当得宠,前几年皇帝在东宫,也喜欢召见番僧,不能不让群臣惊心。
皇帝想了想,同意了,现有的不必革除,待其自然消亡;将来只册封禅师、都纲、剌麻等职位,法王、王等名目则换成阐化、辅教、阐教、赞善、护教。
皇帝亲自召集此番入京朝贺的西藏土司和番僧,反复商讨,呈上了章程,大致有五:
一是明确青海、西藏、四川三省藏区的范围。西宁等府循汉俗,其他地区从藏俗。
二是驻军。朝廷派遣三千人马,前后藏各驻1000名,江孜驻500名,定日驻500名,前藏由驻拉萨游击统辖,日喀则、江孜、定日由日喀则都司统辖。
三是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所有地方官员以至活佛,无论大小都得服从驻藏大臣。
四藏区管理原则。土官治土民,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官员和僧官的品级、选任都要明确。土官要经过北京考试,除非犯法被夺职,否则任职终身。僧官你们要转世,可以,但是也要考试合格才行。朝廷改崇福寺为法源寺,专向西藏、景泰等省高级僧侣传授戒法。
五是差徭标准,肯定没办法执行,但可以用来削人。
皇帝很高兴,拿着这东西来见汪舜华。汪舜华记得当年乾隆制定了三十来条,毕竟是第一步,跨出去了就好,很爽快的同意了,只是加了一条:“他们的那些僧官都要转世,万一同时有几个孩子出生,该怎么好?”
皇帝一怔,摩挲着下巴:“母后顾虑周全,臣倒是没有想过。”
汪舜华道:“我看,就以你的名义,赐给他们一个金瓶,供奉在布达拉宫。凡有番僧转世,确定灵童,就由驻藏大臣汇聚各派高僧,将几个孩子的名字写于纸上,放入瓶中,由驻藏大臣捻取,捻着就算。”
说得好听,就是抓阄。
皇帝很高兴:“母后吩咐的事,如此一来,就免得他们互相串联作弊。”
尽管制度不同,但人性相通。藏区信奉转世,但指着刚出生的孩子说他上辈子是高僧,估计比赵高高不到哪里去;还不是几个实权家族相互指认,然后养作傀儡。
既然朝廷要册封你,你就必须也只能为朝廷所用!灵童必须由朝廷来确定,确定后送到指定的寺庙学习,考试通过后才能坐床,这样相互牵制,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想了想,汪舜华又加了一句:“还要加一条:僧官不论品级,若犯十恶,必须夺职,不许转世。”
皇帝称是。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原来是想谈恋爱 清白之年 女朋友每天都要人哄 穿成女主头号情敌后 穿成f4后我成了万人迷 重生成帝王掌中娇 我被影后教做人 搞友情不香吗 我在古代做皇帝 听说小师叔曾是师祖的情劫 你又在乱来[电竞] 我在末世种田的日子 重生你不配[快穿] 是时候退隐了[穿书] 超能力者的一小时人生 渣过我的人都哭着跪着求原谅 没人知道我是神仙下凡 山海有归处 和我做朋友的女主都变了[快穿] 我渣过的对象都偏执了[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