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 > 第4章 问道先贤(第1页)

第4章 问道先贤(第1页)

稷下天工院的冬日,似乎比其他地方多了一份沉静中的暖意。霜雪覆盖着田垄,工坊的烟火气在清冷的空气中袅袅升腾,藏书阁内学子低语与竹简摩挲之声交织。在这看似寻常的宁静里,命运的丝线却悄然牵引着几位注定在华夏思想星河中留下璀璨光芒的灵魂,与天工院的主人,进行着最后的交汇与碰撞。

溪畔·道法自然

晨雾尚未完全散尽,周鸣习惯性地沿着院后一条清冽的小溪缓步而行。溪水在卵石间跳跃,发出淙淙清响,水面上蒸腾着淡淡的白气。他驻足在一块被水流冲刷得光滑的巨石旁,目光落在溪流中央一块兀自挺立的青石上。湍急的水流被青石劈开,形成两道流速、涡旋各异的支流,又在青石下游不远处重新汇合,水面下暗流涌动,形成复杂却有序的纹路。

“水无常形,因地制流。遇阻则分,逢合则融。其分合之势,缓急之变,皆循力之均衡,势之消长,非乱也,乃数理之规也。”周鸣对着溪水,仿佛自言自语,又似在向无形的存在阐述。他习惯性地在脑海中构建着流速、阻力、涡旋强度的简易模型。

“善观水者,几于道。”

一个苍老、平和,仿佛与溪流声、风声浑然一体的声音,在不远处响起。周鸣循声望去,只见溪流上游,一位须发皆白、身着朴素葛衣的老者,正赤足立于浅水中,掬水而饮。老者面容清癯,眼神澄澈如婴孩,周身散发着一种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宁静气息。他的出现,仿佛亘古便在那里,又似晨雾凝成,毫无突兀之感。

周鸣心中微动,拱手为礼:“长者所言极是。晚辈观水,见其变中之常,乱中之序,故言‘数理’。”

老者缓缓走上岸,水珠顺着他枯瘦的脚踝滑落,滴入泥土,无声无息。他走到周鸣近旁,目光并未直接落在周鸣身上,而是投向那奔腾不息、分合变幻的溪流深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汝言‘数理’,是道乎?非道乎?”

周鸣沉吟片刻,迎着老者那洞悉万象的目光:“道生万物,其运化自有轨迹。晚辈愚钝,以心为尺,以数为凭,量其轨迹,察其规律,以求‘格物致知’。此‘数理’,非道之本,或可视作……道之显乎?”他谨慎地选择着词汇,试图在对方玄妙的语境中表达自己理性认知的立场。

老者嘴角泛起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如同水面的微澜:“道隐无名。汝执‘数理’为尺,量天测地,格物穷理,是‘有为’也。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运化无心,其规律无情。汝穷究其‘数’,是欲顺天乎?抑或……代天乎?”老者的反问直指核心,触及了周鸣内心深处关于知识力量与自然规律关系的终极困惑。

周鸣心头一震,眼前仿佛闪过自己以数学模型左右战局、影响邦交的景象,也闪过因预测失败而引发的恐慌。他深吸一口气,坦诚道:“晚辈所求,非代天行事,更不敢妄言执掌造化。所求者,唯‘知’而已。知风雨之期,可避灾祸;知稼穑之道,可足衣食;知万物之理,可顺其性而用之。以有涯之生,探无涯之知,顺天时,利民生,此‘有为’之志也。”他将目标定位在认知规律、顺应自然、服务民生上。

老者静静听着,目光扫过远处天工院田野间劳作的农夫,工坊里专注的工匠,微微颔首:“顺天时,利民生……此心,近道矣。”他停顿片刻,声音愈发空灵悠远,“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汝穷究其‘数’,所得愈精,所执愈固。当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周鸣咀嚼着老者的话。“为学日益”是他毕生追求,“为道日损”则指向一种破除认知藩篱、回归本真的境界。他隐隐感到一种深刻的共鸣:摒弃虚名浮利,专注于洞悉规律本身(道),并将其用于最根本的民生改善(顺天利民),这与自己最终选择远离权力中心、扎根于“天工利民”的归宿何其相似!两人虽路径不同——一者趋向玄思与无为,一者执着于认知与有为——但在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民生底层的关注上,却达到了奇妙的契合。

老者不再多言,转身欲行。周鸣忍不住追问:“敢问长者,大道渊深,晚辈当如何自处?”

老者脚步未停,身影在晨雾中显得有些飘渺。他弯腰拾起溪边一枚被水流冲刷得浑圆光滑、毫无棱角的卵石,置于掌心,递向周鸣,声音如同风过竹林:

“大制不割。”

言毕,老者飘然而去,身影融入溪畔的薄雾与林霭之中,仿佛从未出现。唯有那枚浑圆的卵石,带着溪水的凉意,静静躺在周鸣掌心。

“大制不割……”周鸣紧握着卵石,感受着那毫无瑕疵的圆满与浑然一体。他豁然开朗。自己穷尽一生构建的“数学易学”体系,从最初的生存工具,到权谋利器,最终归于“格物致知、天工利民”的完整理念,不正是一个从割裂走向融合、最终追求“不割”之境的过程吗?这体系本身,连同其核心《归藏》,就是一个不可割裂的、追求终极和谐与统一的“大制”!老者一语,如醍醐灌顶,为他毕生的追求点明了最后的注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院中·仁理之辩

老者留下的哲思涟漪尚未平息,数日后,天工院迎来了一位截然不同的访客。一辆简朴却收拾得极为整洁的马车停在院门前,在几位同样风尘仆仆却仪容整肃的弟子簇拥下,一位身材高大、面容端肃、眼神中燃烧着炽热理想与深沉忧虑的中年人步入院中。他虽布衣草履,行止间却自然流露出一种久居上位、克己复礼的雍容气度。正是周游列国、宣扬“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之道的孔子,孔仲尼。

玄微作为新任院主,率伯阳等弟子于正厅接待。孔子目光扫过厅内朴素的陈设、壁上悬挂的改良农具图谱、以及弟子们专注而沉静的气质,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与探究。

“久闻稷下天工院,不尚虚言,专务实学,以奇巧之术利济生民。丘不才,心向往之,特来请教。”孔子开门见山,声音洪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

玄微还礼:“夫子过誉。吾院不过秉承‘格物致知,天工利民’八字,躬耕于野,求索于器,不敢当‘奇巧’之名。”

“格物致知?天工利民?”孔子重复着这八个字,目光如炬,“敢问何为‘格物’?何为‘致知’?又何以‘利民’?”

玄微早有准备,示意弟子取来一件物事——正是周鸣早年改进的“桔槔”模型(杠杆提水器)。她一边演示其精巧的省力结构,一边道:“‘格物’,便是穷究此物之形制、结构、受力之理。知其所以然,方能善其用。‘致知’,便是在这穷究之中,明事物运行之规律(杠杆原理)。‘利民’,便是将此‘知’化作‘工’,使农夫汲水省力,灌溉便利,增其收获,减其劳苦。”

孔子仔细观看着桔槔模型,眼中流露出赞赏:“此物构思巧妙,确能便民!丘亦以为,君子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然,”他话锋一转,神情变得凝重,“民之所需,岂止于器用之利?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黎民不饥不寒,王道之始也。此‘王道’,非器用可成,需赖‘仁政’!需明人伦,正纲纪,父慈子孝,君仁臣忠,上下有序,各安其分!此乃‘复礼’之要义,亦是‘利民’之根本!若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纵有千般利器,不过助长私欲,徒增纷争耳!”孔子将“利民”的根本归结于道德教化和礼制秩序的重建,认为技术只是辅助,甚至可能助长私欲。

此时,周鸣在伯阳的陪同下,缓步走入正厅。他虽年迈,但方才厅中辩论已清晰入耳。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的青春恋爱绝不可能扭曲且胃酸  星河之梦  港区风流记  松田警官绝赞救世中  与爆乳肥臀痴女母牛卑女妹妹的淫乱生活!  你是魔法师,求你好好用魔杖  椰汁城  电车之狼(黄油改编)  催眠了杏酱成为了杏的爸爸和杏天天做爱的幸福生活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  人渣的本愿——仪式之茧  春意阑珊  开局休夫嫌我穷我赘新夫你哭什么  末眼保洁  娱乐:离婚天仙,杨蜜带娃找上门  基沃托斯的美味学生  女男爵调教日记,弟弟的专属玩物  打火机  我与两年未见的傲娇表妹甜甜性爱寒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