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 > 第169章 吴王的一天三(第1页)

第169章 吴王的一天三(第1页)

巳时三刻,持续了近三个时辰的大朝会终于在那悠扬的钟磬声中宣告结束。

奉天殿内肃穆的气氛稍稍松动,文武百官依序躬身退出,许多人脸上仍带着未散的激动与沉思。

今日朝议所定下的北疆经略与军事调整之国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在未来数十年间重塑大明的版图与国力格局。

朱栋并未随众臣离去,他与太子朱标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便一同转向,在内侍的引导下,穿过重重宫阙,来到了位于宫城核心区域的议政处值房。

这间值房宽敞而肃穆,采光极佳。北面墙上,那幅几乎覆盖了整个墙面的巨大《大明混一图》尤为醒目。

上面朱笔新勾勒的北疆四大承宣布政使司疆界墨迹犹未干透,仿佛还带着朝会上那激昂澎湃的气息。

东侧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各类典籍、档案和舆图;西侧则摆放着长长的紫檀木会议桌和数十张黄花梨木圈椅,这里是帝国最高政务决策的核心场所之一。

很快,接到紧急传召的各位部院堂官及议政处大学士们便步履匆匆地相继抵达。

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及议政处的几位支柱——华盖殿大学士刘基、谨身殿大学士刘三吾、文华殿大学士吴琳、武英殿大学士杨靖、文渊阁大学士詹同,皆身着绯袍玉带,面色凝重地步入值房,向太子与吴王行礼后,依次落座。

没有过多的寒暄,会议直接切入正题。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幅巨大的北疆舆图上,围绕着朝会上原则性通过的《北疆承宣布政使司建制与移民实边疏》,更为艰巨和细致的细化工作就此展开。

户部尚书率先开口,他眉头微蹙,手持一份初步核算的清单,声音沉稳却带着显而易见的压力:“太子殿下,吴王殿下。依据《移民疏》框架,初步估算,若首期向北疆四省移民十万户,仅基础安置费用便极为惊人。每户授田五十至百亩,还要看土地肥瘠,减免五年田赋,并提供耕牛、种子、农具等项贷款或实物支持,加之沿途护送官兵粮饷、移民自身口粮接济、初期安家物资……林林总总,初步核算,需白银至少二百八十万两。这尚且不包括在各地筑建新城、衙署、仓廪,以及修建连接各府州、卫所与内地之官道的巨额花费。”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沉重:“国库虽因南直隶等省推行新政,岁入大增,然同时要支撑北方数省清丈田亩、全国范围内推广社学、维持各地水利工程、以及新水师筹建,开拓南洋航行,已是捉襟见肘。骤然增加如此庞大的专项开支,臣恐……难以为继。”

殿内一时沉寂,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风声。这巨大的资金缺口,是摆在宏伟蓝图面前最现实的障碍。

太子朱标沉吟片刻,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道:“移民实边,乃巩固疆域、繁荣北疆的百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资金虽巨,却不可因噎废食。孤以为,可从几个方面着手筹措。”他条理清晰地阐述思路:

“其一,此次清算齐王逆案,抄没其党羽家产甚巨,其中不乏金银田宅。可奏请父皇,从中划拨出相当一部分,专款专用于此项移民实边之策。”

“其二,吴王府名下之瑞恒昌商号,近年来经营雪花盐、糖霜、海贸等,利润丰厚,且本就肩负着为朝廷筹措部分特别经费之责。可与其协商,调用部分利润,以借贷或入股形式投入北疆开发,待未来北疆税赋增收后返还或分红。”

“其三,”朱标看向朱栋,眼中带着询问,朱栋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朱标便继续道,“可由户部会同大明银行,设计发行一期专项‘北疆建设国债’。定以合理利息,面向应天、苏州、杭州等富庶之地的官绅、商贾乃至民间富户公开募资。承诺待北疆开发初见成效、税赋稳定后,分期偿还本息。此举既可缓解国库压力,亦能让民间资本共享国家发展之利。”

“其四,”朱标最后强调,“移民之事,关乎百姓身家性命,切忌贪多图快。首期不必追求十万之数,可缩减至三至五万户,甚至更少,重在稳妥,建立示范。选择条件相对较好、风险较低的区域先行安置,待取得成功经验,移民见到实利,后续推广自然事半功倍。”

朱标话音刚落,朱栋便接口补充,他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洞察力:“大哥所言甚是。此外,我们或可转换思路,北疆并非全然是不毛之地,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可出台政策,鼓励内地商贾组建商队,随移民队伍一同北上。北疆盛产优质皮毛、珍贵药材,或许还蕴藏着未知的矿产。朝廷可承诺,凡前往北疆投资设立作坊、开发资源、经营贸易之商号,给予前三年乃至五年税收减免优惠,并允许其合法、公平地雇佣归附的蒙古部族民众,促进民族融合,开发当地资源。”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漫长的边境线:“商路一旦畅通,物资得以流通,市集自然形成,不仅能方便移民生活,更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更多内地民众自愿前往。届时,朝廷所需直接投入的安置成本或可大为降低。经济之活力,有时远比行政命令更为有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栋这番鼓励工商、开发资源的见解,让在座不少大臣眼中一亮,尤其是户部尚书,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显然觉得这条思路颇具可行性。

接下来,吏部尚书提出了另一个关键难题——官员选派。“太子殿下,吴王殿下。北疆新设行省,地僻民稀,气候苦寒,且民族杂处,情势复杂。所需各级官员,不仅需清廉干练,通晓政务,更需有强健的体魄、勇于任事的担当,以及处理民族事务的智慧和耐心。若依常例选官,恐难觅合适人选,即便派去,亦恐难以适应,甚至滋生事端。”

他提出建议:“臣以为,可打破常规。其一,从近年来于南直隶、浙江等新政推行卓有成效之地、考绩列为‘卓异’或‘优秀’的中低级官员中,大胆提拔一批年富力强、富有开拓精神者,委以重任。其二,从国子监中,选拔一批有志于边务、身体强健、通晓武事的年轻监生,直接派往北疆历练,担任府州县佐贰官或具体办事官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对于这些赴边官员,待遇需格外优渥。可根据路途远近、任职地区之艰苦程度,在原俸禄基础上,增发‘边俸’补贴,额度可为内地的数倍。并且,朝廷需明确承诺,任期届满,且政绩考核优异者,优先擢升京官或调任内地富庶地区任职。”

一直静听抚须的刘基此时微微颔首,缓声补充道:“老臣附议吏部之言。此外,于各府、州,除常规流官体系外,似可仿前元旧制,因地制宜,特设‘抚夷同知’、‘理藩通判’等专职佐官。不必拘泥于科举正途,可特意遴选那些熟悉蒙古及其他部族习俗、通晓蒙语或其他部族语言、在当地有一定威望的汉人或归附之部落头人子弟中有学识者担任。专司协调与归附部族关系,处理民族纠纷,宣导朝廷政令,抚慰地方。此职之设,或可起到流官难以企及之效。”

他顿了顿,看向朱标和朱栋,“教化之本,在于潜移默化。北疆社学之教师,亦需精心挑选。最好能选用那些兼通汉蒙语言、了解边地风俗者,如此,教导蒙童时,方能事半功倍,真正收教化融合之效。”

刘基的建议高瞻远瞩,考虑到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朱标和朱栋皆深以为然。

工部尚书则早已准备妥当,命随从摊开带来的数卷草图,上面勾勒着几种不同规格的边城设计和道路规划。“殿下,筑城屯兵,乃固边之第一要务。北疆新城,需兼顾防御与民生。臣与将作监诸位大匠商议,鉴于北疆砖石木料获取不易,运输困难,城墙可主要采用就地取材的夯土版筑,关键部位如城门、城角、马面等处,再以青砖包砌,如此既可保证防御强度,又能大幅降低成本,加快筑城速度。”

他指着草图详细解释:“城内规划,需摒弃内地城池某些过于繁复的格局,力求实用。必须预留出足够的市集区域,以供商贸;官署区需位置醒目,便于治理;仓廪区需地势高燥,保障粮草军械安全;还需规划出社学、医署、工匠坊区之地。此外,连接各新建府州、重要卫所关卡以及通往内地主干道的官道,必须优先修建。初期不必追求宽阔平整如内地驰道,但务必保证其四季畅通,能满足兵马快速调动、粮秣物资运输的基本需求。可先修驿道,设立驿站,保障通信与运输线路。”

接下来,众人围绕移民的具体政策、官员的选拔标准与考核细则、边城的筑建标准与工期、道路的等级与修建序列、以及巨额资金如何在抄没款、商号利润、国债、常规国库收入之间进行分摊等无数细节,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

各位大臣皆从自身职掌出发,引经据典,据理力争,有时为了一个具体数字或一项条款,争得面红耳赤。

太子朱标和吴王朱栋则稳坐中央,如同经验丰富的舵手,驾驭着会议的方向。

他们仔细倾听每一位大臣的发言,捕捉其中的关键信息与潜在问题,时而发问引导,时而综合各方意见,时而一锤定音。

在他们的协调下,激烈的争论总能回归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不同的意见逐渐碰撞、融合,求同存异,一步步向着可行的方案靠拢。

时间在高效而紧张的商讨中飞快流逝。当值房内那座精美的漏刻旁的内侍报时午时二刻时,关于北疆行政建制与移民实边的主要细则框架,终于初步达成共识。

虽然还有许多具体条文需要各部回去后进一步细化、测算、拟稿,但大政方针和核心原则已然明确。

朱标环视一圈略显疲惫但眼神依旧专注的众臣,沉声道:“今日所议甚好。便依方才所定框架,由文渊阁大学士詹同总领,负责整理会议纪要,形成初步细则条文。各部根据职责,于五日内将细化方案及预算报至议政处,再由孤与吴王审定后,呈报父皇御览。”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应道。

就在这时,坤宁宫的首领太监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恭敬禀报:“太子殿下,吴王殿下,皇后娘娘命奴婢前来传话,午膳已在坤宁宫备好,万岁爷和周王殿下也已到了,请两位殿下过去一同用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栋和朱标闻言,相视一笑,紧绷的神情瞬间柔和下来。

他们知道,这不仅是用膳,更是母后马秀英想借此机会,让一家人聚一聚,享受片刻的天伦之乐。

两人遂起身,吩咐众臣可先行散去用饭休息,下午再各自办理公务。

随后,便在内侍的引导下,离开气氛严肃的议政处值房,向着充满家庭温暖的坤宁宫走去。

坤宁宫内的氛围与议政处截然不同。暖阁内熏着淡淡的百合香,陈设典雅而温馨。

朱元璋早已换下朝会时那身威严的龙袍,穿着一身宽松的常服,正与马皇后坐在炕上说着闲话。

周王朱橚也已在一旁的绣墩上坐着,见到两位兄长进来,连忙起身。

“都忙完了?快来坐下,就等你们了。”

朱元璋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笑容,朝朱标和朱栋招招手。

此刻的他,不再是那个乾纲独断的帝国君主,更像是一位寻常人家,等待着儿孙一同吃饭的慈祥父亲。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混沌幻灵珠:我执斧辟命  责天纪  醉酒后的我把同居舍友操成肉便器了  我在东北当萨满的那些年  ISUCA——雷霆的奴隶  仙厨系统:我靠做饭卷成宗门顶流  我把游戏里的东西带到现实  我和雌小鬼妹妹的色情日志  命运之契-互换身体后,老婆顶着我壳子撩我  西幻女领主,但开局末世  穿越到后崩的开大车  总监,你也不想你的秘密别人发现吧  开局签到混沌体,仙尊重生杀疯了  乡野风水师:都市逆袭封神路  嫡女重生:霸道王爷心尖宠  异度空间  重生之逆转商途:从破产到执掌风  开局卖家业?反手打造最强军工  奴籍之下  挽渊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