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寒:封冻危机、种子之困与基层破局
万历三十六年腊月初一,聊城城内飘起了细碎的雪粒。运河水面已结起半寸厚的冰,漕船尽数停靠在北厂码头,船帮上挂着的冰凌在寒风中叮咚作响——运河彻底封冻了。这比官府预判的早了三日,瞬间将赈灾运输的压力全压在了陆路上。山东巡抚李长庚刚把给朝廷的奏书送走,就接到了阳谷县的急报:寿张镇三个村落断粮两日,已有老人冻饿晕倒。他来不及细想,立刻召集东昌知府、临清漕运同知、漕帮首领陈九、乡绅代表王以宁等人,在赈灾总局开紧急会议,烛火一夜未熄。
一、运河封冻后的陆路极限:车马调度、修桥补路与御寒保障
1.车马缺口的紧急填补:漕帮“弃船出车”与乡绅“借车助运”
运河封冻前,陆路每日仅需运输粮食三万石,靠官府征调的五百辆骡马车、漕帮的两百辆独轮车,再加上义运队的五十辆车,勉强能应付。可封冻后,每日需运输的粮食骤增至六万石——不仅要供应聊城周边,还要补上此前因漕运放缓、未能送达的偏远州县。腊月初二清晨,赈灾总局的账房清点车马,发现能正常通行的只剩四百辆(近百辆因车轮冻裂、骡马冻伤停摆),缺口达七百辆,根本撑不起当日的运输量。
“把漕帮的漕船伙计都调下来,改推车!”陈九拍着桌子站起来,声音洪亮,“咱们漕帮在临清、聊城有三百多号汉子,平时撑船,现在运河冻了,正好派上用场——独轮车不够,就把漕船上的木板拆下来,临时赶制!”他说的是漕帮的“应急车”:漕船货舱有备用木板,只需用铁钉钉成简易独轮车(载重虽不如正规骡马车,但一次能运一百五十斤粮食),汉子们肩扛手推,比马车更灵活,还能走小路。
李长庚立刻准了这个提议,同时让王以宁去协调乡绅——东昌府有二十多家大乡绅,家里多有闲置的车马。王以宁带着官府的“借车帖”(承诺灾后按每辆车五两银子补偿),挨家挨户登门。城西的乡绅赵员外,家里有三十辆骡马车,原本只愿出五辆,见王以宁带着流民孩子冻得通红的手书(孩子们写的“求老爷借车救粮”),心一软,当场答应出二十辆,还派了自家的马夫跟着。至腊月初二中午,共凑齐骡马车六百辆、独轮车五百辆,再加上临时赶制的两百辆简易独轮车,总算补上了车马缺口。
为了让车马跑得动,官府还做了“御寒保障”:给每辆骡马车的车轮裹上厚棉布(从官仓调运的旧棉衣拆的),减少冰面打滑;给骡马的蹄子钉上“铁掌”(临时请铁匠铺赶制,每匹马钉四片,官府按每片五文钱付费);每个车夫、推车的漕帮汉子,每日除了“脚力钱”,还能领两个热馒头、一碗姜汤——姜汤是从安置点的粥厂特意熬的,用大桶装好,放在沿途的暖棚里,随到随喝。
2.官道险情的即时处置:“桥塌粮阻”与“雪中修堤”
腊月初三,聊城至阳谷的官道出了险情——寿张镇外的“太平桥”(木桥)因积雪压重、桥桩冻裂,凌晨塌了。当时一支运粮车队刚到桥边,三辆马车差点掉下去,幸好车夫反应快,及时勒住骡马,但粮食运输彻底断了——太平桥是聊城到寿张镇的必经之路,绕路要多走二十里,还都是泥泞小道,车马根本过不去。
阳谷知县急得跳脚,一边派人往聊城报信,一边组织村民抢修。可寒冬腊月,河水里结着冰,泥沙冻得硬邦邦,想重新打桥桩都难。陈九听说后,亲自带了五十名漕帮汉子赶过去——漕帮汉子常年在船上打交道,最会修木活。他们先把塌桥的断木清走,再从附近村落借来二十根粗木(官府按每根一两银子补偿),用漕船上的铁索将木柱捆紧,作为临时桥桩;桥面则用漕帮拆下来的船板铺,再铺上干草防滑。
修桥的时候,雪越下越大,汉子们的棉袄都湿透了,冻得嘴唇发紫。寿张镇的村民看不过去,自发提着热水、揣着烤红薯来工地——张老汉(之前在官示田给朱徵妲送花的流民,后来定居寿张镇)还带着儿子,帮着递木楔、扶木柱。从清晨到黄昏,整整一天,临时桥总算修好了。第一辆运粮车过桥时,车夫特意停下来,对着漕帮汉子和村民作揖:“多谢诸位,这下寿张镇的乡亲们有救了!”
同日,聊城至茌平的官道也出了问题——一段河堤被积雪压塌,泥水漫上路面,车马陷在泥里动弹不得。茌平知县组织里甲,让村民用“草袋填泥”的办法抢修:把干草装在麻袋里,铺在泥泞处,再压上石块,形成临时通道。官府给参与修堤的村民,每人每日发粮两斤、铜钱十文,还管一顿热粥。至腊月初三夜里,两条官道的险情都排除了,粮食运输重新畅通。
二、春耕种子的“提前之战”:筛选、储存与短途预运
1.种子筛选:从“仓粮挑种”到“老农验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腊月初二,李长庚在赈灾总局的会议上,特意提了春耕种子的事:“现在不准备,开春就晚了——流民要复耕,得让他们拿到好种子。”此前从临清仓调拨的五千石麦种,混在普通仓粮里,有不少是瘪粒、霉粒,根本没法下种。官府立刻组织人手,在聊城城北的干粮仓里“挑种”——从州衙、县丞署抽调文书、差役两百人,再请二十位老农(都是经验丰富的佃农,从流民里筛选出来的),一起把麦种里的瘪粒、霉粒挑出去。
挑种的规矩很严:老农负责“验质”——抓一把麦种,放在手里搓一搓,咬一口,就能分辨出好坏;文书、差役负责“分拣”——把老农挑出的好种子装在新麻袋里,瘪粒、霉粒单独装袋,留作饲料。为了提高效率,官府在粮仓里搭了二十个“挑种台”(木桌铺油纸),每台配老农一人、差役五人,每日从清晨挑到黄昏,能挑出好种子两百石。
挑种的时候,还出了个小插曲:有个差役嫌麻烦,把半袋没挑干净的麦种往好种子堆里倒,被老农王阿公看见了。王阿公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气得手抖:“你这后生!这种子是要种在地里的,瘪粒种下去不长苗,流民开春吃什么?!”差役被骂得脸红,赶紧把那袋麦种倒回来,重新挑。李长庚听说后,特意去粮仓训话:“谁要是在种子上糊弄,按‘贪墨赈粮’论处——杖责五十,流放三千里!”此后没人再敢懈怠。
2.种子储存:“暖仓护种”与“分县标记”
挑好的麦种,最怕冻——麦种受冻后,胚芽会坏死,同样没法下种。聊城城北的干粮仓,虽然垫高了地面、铺了防潮席,但寒冬里仓内温度还是低,夜里能降到零下八度。官府想出“暖仓法”:在粮仓角落里挖几个浅坑,坑里埋上炭火盆(用陶盆装炭火,上面盖铁板,避免烧到粮袋),每个炭火盆配专人看管,确保仓内温度维持在零度以上。
同时,为了避免开春分发种子时混乱,官府给每袋种子都做了“分县标记”——麻袋上用红漆写着州县名(如“阳谷县”“茌平县”),再按县分堆存放。比如阳谷县需麦种八百石,就单独堆在粮仓东侧,贴上“阳谷县种子堆”的木牌,由阳谷县派来的差役看守。这样开春后,各州县只需按标记来拉种子,不用再临时分拣,能节省不少时间。
针对“怕压”的问题(种子堆太高,底层种子会被压坏),官府规定每堆种子不超过十袋,堆与堆之间留三尺宽的通道,既通风,又方便搬运。粮仓门口还设了“登记处”,无论谁进粮仓,都要登记姓名、事由、时间,防止有人偷换种子。
3.短途预运:“近县先送”与“里甲代收”
对于离聊城较近的州县(如堂邑县、博平县,距离聊城不足五十里),李长庚决定“短途预运”——趁现在陆路还能走,先把种子运到州县的粮库里,开春直接分给里甲,不用等化冻后再集中运输。腊月初四,第一批预运种子出发:堂邑县三百石、博平县两百石,用义运队的车马运输,每辆车配一名州县差役、一名老农,负责看管种子,防止运输中受潮、受冻。
堂邑县收到种子后,知县立刻组织里甲“代收”——把种子分到各里的粮仓(如东乡的“李家庄粮仓”“王集粮仓”),由里正负责看管。里正还要登记造册,统计本里需要种子的农户数量(流民户、本地受灾户都算),每户能领多少种子(按亩分配,每亩领麦种两斗),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堂邑县东乡李家庄,有农户五十户,共需种子一百石,里正就把预运的三百石种子里,留一百石在本村粮仓,剩下的两百石分给周边的小村落。
对于离聊城远的州县(如阳谷县、茌平县,距离超百里),则暂时不预运——一是陆路太远,运输风险大;二是州县粮库的储存条件不如聊城,怕种子冻坏。官府决定等开春运河化冻后,走水路运种子,既安全,又能节省成本。
三、基层困局:偏远村落的“最后半里”与流民安置点的新忧
1.“最后半里”的难题:从“挑粮入户”到“互助代领”
腊月初五,李长庚派去寿张镇巡查的典吏回来报信:寿张镇最偏远的三个村落(张家庄、刘家村、周家村),虽然粮食运到了镇里的临时粮点,但村里的老人、妇女居多,年轻汉子要么去修桥、要么去挑粮,没人能把粮从粮点挑回村里——粮点到村落还有三里路,都是羊肠小道,车马进不去,只能靠人挑,可村里能挑动粮的人太少,导致粮食堆在粮点,村民还是没饭吃。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万人迷大小姐破产以后(np) 四合院之我是贾东旭舅舅 高考后我拎古剑,锤爆了幕后黑手 黑道教父還要生 高武:欺我朽木?我以杀戮成神! 开局差评,系统让我当武林盟主 前任Ex 修仙充值一千亿,天才都是我小弟 哥哥好多啊(伪骨NPH) 全民领主:凡人三国传 你要毁了这个家吗(np骨) 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 骚母狗(出轨 偷情 NPH) 失温(父女H) 三角洲:从跑刀鼠鼠到顶尖护航 虐恋 (骨科,SM,NPH) 投资我必翻倍,仙子们疯狂争抢 禁阙春夜宴(np) 不是说建国以后不能成精吗? 【GB女攻】战神将军与笼中雀(女攻xCount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