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六年腊月十七,聊城运河码头的冰面已开始消融,薄冰在晨光里泛着碎银般的光。一艘乌篷官船缓缓靠岸,船帘掀开,朱徵妲身着素色布袍,外罩一件玄色狐毛短褂——这是太子妃特意为她准备的御寒衣物,既不张扬,又足够暖和。张清芷紧随其后,腰间绣春刀佩穗轻晃,目光扫过码头的锦衣卫暗哨,确认安全后才牵着郡主下船。
码头上,山东巡抚李长庚、东昌知府宋明德、漕帮首领陈九、乡绅代表王以宁早已等候。见郡主到来,众人正要行礼,朱徵妲却快步上前拉住李长庚的手:“李大人不必多礼,聊城赈灾事急,咱们直接去安置点吧——路上您跟我说说是况。”
她这话一出,李长庚心中微动——这位郡主果然如传闻中一般,不重虚礼,只务实务。他连忙点头,一边引着郡主往马车走,一边低声汇报:“安置点现有流民两千八百余人,御寒棚屋已加固,每日两餐能保证,但偏远村落的‘最后半里’运输还需盯紧;春耕种子挑出一千八百石,近县已预运,远县暂存聊城干粮仓,就等开春化冻……”
一、安置点查访:从“御寒暖身”到“抚幼安老”
朱徵妲的第一站,是城西流民安置点。马车刚停稳,就听见棚屋区传来孩童的笑声——走近了才见,几个流民孩子正围着一个漕帮汉子,看他用草绳编小兔子。那汉子见郡主过来,连忙起身行礼,孩子们却不怕生,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朱徵妲,手里还攥着刚编好的草兔子。
“冻不冻手?”朱徵妲虽然才3岁,人不高,但还是轻轻摸了摸一个小女孩的手——虽有些凉,但没冻裂,比她预想的好。小女孩怯生生地摇摇头,把手里的草兔子递过来:“郡主妹妹,给你。”
朱徵妲笑着接过,顺势问身旁的安置点吏员:“姐姐哥哥的棉衣都发了?”吏员连忙回话:“回郡主,周裁缝带着妇人们缝了八十件小棉袄,前天刚发完,每户孩子都有一件;每日还会给孩子们熬姜汤,怕他们冻着。”
她点点头,又走向最北边的几间棚屋——这里住的都是无儿无女的老人。推开一间棚屋的门,里面光线虽暗,但收拾得干净,炕上铺着两层稻草,一位白发老奶奶正坐在炕边缝补旧衣。见郡主进来,老奶奶连忙要起身,朱徵妲快步扶住:“奶奶您坐着,我来看看您。”
“不冷,不冷。”老奶奶拉着朱徵妲的手,笑得满脸皱纹,“官府给的稻草够厚,每日还有热粥喝,比洪水刚来时好多了——前日里,还有小吏来给我送了双棉鞋呢。”朱徵妲摸了摸炕边的棉鞋,鞋底是新纳的,针脚虽粗但扎实,知道是吏员按她之前在德州的法子,组织里甲妇女做的。
查完老人棚屋,朱徵妲叫来安置点的里正和医官,当场做了三项安排:
1.增设“暖幼棚”:把安置点中间的一间空棚屋收拾出来,生上炭火盆,让孩子们白天在这里读书、玩耍——从聊城城里请两位落第秀才来教书,官府给每人每月五两银子酬劳;再让周裁缝带着妇女们,每日在这里给孩子们缝补衣物、熬制热粥。
2.“老弱互助”结对:让安置点里身体还算硬朗的老人,跟行动不便的老人结对,互相帮着打水、取粮;官府给每个结对小组,每日多补一斤粮,作为“互助补贴”。
3.医官巡诊加频:原本医官每日巡诊一次,改为早晚各一次,重点查看老人和孩子的身体状况;医棚里多备些驱寒的草药(如生姜、葱白、艾叶),免费给流民取用。
里正和医官连忙记下,当场就去安排。陈九站在一旁,看着郡主站着跟孩子说话、握着老人的手问暖,低声对李长庚说:“这位郡主,是真把流民当亲人看啊。”李长庚点点头,眼里满是赞同——有这样的主事人,赈灾哪有办不好的道理。
二、种子与农务:亲督筹备衔接春种子
腊月十八一早,朱徵妲没去赈灾总局,直接去了城北的干粮仓。此时粮仓里,二十多位老农正围着一堆麦种,讨论着什么。见郡主进来,老农们连忙行礼,王阿公(之前挑种子的老农)上前回话:“郡主,这批种子挑得差不多了,就是有几袋麦种,看着饱满,但咬开后胚芽有点小,怕开春发芽率低。”
朱徵妲走上前,拿起一粒麦种,按王阿公说的方法咬开——果然,胚芽比正常的小一圈。她转头问粮仓吏员:“这样的麦种有多少?”吏员查了查账:“回郡主,大概有五十石,都单独堆在西边了。”
“种子是农物的根本,绝不能将就。”朱徵妲果断道,“王阿公说得在理。把这五十石都挑出来,转作口粮或饲料。李大人,烦请立即从临清仓调换优质麦种来补缺。我们宁可在调运上多费周章,也绝不能让百姓在春耕伊始就输在种子上。”
她顿了顿,又对李长庚说:“李大人,能不能从临清仓再调五十石麦种来?就按咱们挑好的标准,宁可多费些功夫,也要保证种子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长庚连忙应下:“郡主放心,我这就让人去办,三日内定能调过来。”
解决了种子问题,朱徵妲又跟着老农们去了官示田——聊城的官示田比德州的小些,只有二十亩,种的也是甘薯,此刻被雪覆盖着,只在田埂边留着标记。王阿公蹲下来,用铲子拨开积雪,露出下面的薯苗——虽有些发黄,但根系还壮。
“郡主您看,这薯苗得等开春化冻后,先在暖棚里养几天,再移栽到田里。”王阿公指着田边的几间空棚屋,“我们商量着,过几日就把这棚屋收拾出来,生上炭火,把薯苗挪进去缓苗,免得开春倒春寒冻坏了。”
朱徵妲点点头,又补充了两个安排:
1.“老农传艺”预备:从现在开始,让挑种子的二十位老农,每日在官示田的棚屋里聚一次,整理播种、育苗的经验——比如什么时候下种、每亩种多少、怎么防虫害,写成“农谚口诀”,开春后教给流民;官府给每位老农发两斤粮、一百文钱,作为“传艺补贴”。
2.农具清点与预调:让东昌府衙统计各州县需要的农具(锄头、镰刀、犁耙)数量,尤其是流民复耕用的小型农具(如小铲子、薅锄),优先从聊城城里的铁匠铺定制;不够的,从济南府调运,务必在开春前送到各州县。
李长庚让文书当场记下,转头对朱徵妲说:“郡主考虑得周全——之前只想着调种子、调粮,倒忘了农具这茬,要是开春没农具,流民就算有种子也种不了地。”朱徵妲笑了笑:“我也是在德州学的——徐爷爷常说,农务是‘种、肥、水、具’四样都得齐,缺一样都不行。”
三、短途运输优化:漕帮与里甲的“无缝对接”
腊月十九,朱徵妲跟着陈九,去了寿张镇的粮点——这里是聊城到阳谷县的陆路枢纽,也是“最后半里”运输最费劲的地方。刚到粮点,就见漕帮汉子们正用独轮车装粮,里正带着村民在一旁清点——每车粮袋上都贴着纸条,写着“张家庄王二户”“刘家村李婆户”,一目了然。
“郡主您看,这是按您在德州的法子,给每车粮都标上户名,送到村里直接分,不用再临时对账。”陈九指着粮袋上的纸条,“之前粮点到村里的小路不好走,我们把独轮车的轮子换了——用厚木轮,外面裹一层胶皮(从漕船上拆的旧胶皮),比之前的铁轮稳,还不打滑。”
朱徵妲走到一辆独轮车前,试着推了推——果然比普通独轮车轻,轮子压在雪地上,没陷进去太深。她转头对陈九和寿张镇里正说:“能不能再优化一下?比如,把村里的‘互助小组’和漕帮的推车汉子对接起来——汉子们把粮运到村口,互助小组直接接过去,分到各户,不用汉子们再往村里跑,能省不少时间。”
陈九和里正对视一眼,立刻明白了:“郡主说得对!之前汉子们送完粮,还要等村民来领,耽误工夫——现在让互助小组在村口等,车到了直接交接,汉子们能早点回来装下一车。”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 高武:欺我朽木?我以杀戮成神! 万人迷大小姐破产以后(np) 高考后我拎古剑,锤爆了幕后黑手 你要毁了这个家吗(np骨) 四合院之我是贾东旭舅舅 不是说建国以后不能成精吗? 失温(父女H) 全民领主:凡人三国传 黑道教父還要生 虐恋 (骨科,SM,NPH) 禁阙春夜宴(np) 【GB女攻】战神将军与笼中雀(女攻xCountboy) 开局差评,系统让我当武林盟主 投资我必翻倍,仙子们疯狂争抢 哥哥好多啊(伪骨NPH) 前任Ex 修仙充值一千亿,天才都是我小弟 骚母狗(出轨 偷情 NPH) 三角洲:从跑刀鼠鼠到顶尖护航